【新闻随笔】AI“复活”古人,也要注意边界

新闻焦点 2025-09-15 00:38:45 9

  【新闻随笔】

  作者:赵潜(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复活硕士生导师)

  在刚刚结束的新闻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随笔见多识广网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近来,古人“AI复活历史人物”现象频频引发关注,也注意边例如,复活李白沉浸式劝学、新闻唐伯虎“辩风流”……一个个熟悉的随笔名字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升温,古人见多识广网各地文旅部门也积极通过AI复活历史人物的也注意边方式主动探索贴近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播路径。这类短视频采用“回答我”式表达结构,复活赋予历史人物明确的新闻话语内容,使抽象的随笔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动感。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人物特征进行AI互动传播,古人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也注意边边界,让年轻人充分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

  当下,这类由AI驱动的呈现方式,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形式层面的创意,更在于它正深刻影响人们理解、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借助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手段,历史人物的形象被重新激活,文化内容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再现”,既丰富了表达形式,又拓展了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更贴近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年轻人以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理解、对历史意涵的再认识。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构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参与机制。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重新定位“我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代入感。正是在这种主动对话与深度参与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

  在这股热潮中,还应理性看待技术赋能背后的问题。一些短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过度“演绎”历史人物,甚至出现形象魔改、剧情戏说等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历史人物应有的庄重性。在算法推荐机制的推动下,爆款话术被频繁复制,同质化内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觉中稀释了文化审美的张力。AI技术为文化带来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但如果过度依赖娱乐化和低门槛传播,有可能将历史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面对技术带来的表达自由,平台、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共同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让技术成为文化发展的助力。

  从“文化复现”到“共创参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不只是对传统形象的技术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意义的重新激活。唯有守住价值边界、涵养精神张力,才能让这种文化创作更加精彩。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06日 07版)

[ 责编:田新宇 ]
本文地址:http://tongliao.fzdingsheng.net/news/96c5699847.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直击行业痛点、AI赋能法律!首届广东省律师行业AI创新大赛收官

普宙科技:切换无人机赛道 掘金城市治理新场景

活力中国调研行|槐荫河上新“船”说

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将与电影盛典交相辉映

这本书,带你读懂广式月饼的前世今生

友情链接